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师 > 经济师考试技巧 > 2008年中级经济基础经济学考点精讲

2008年中级经济基础经济学考点精讲

更新时间:2009-10-19 15:27:29 来源:|0 浏览0收藏0

     一、考试要求 

     根据大纲,本部分主要内容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所有制关系和产权制度。即大纲中第一部分的第一和第二节。

     二、主要考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两方面内容)及其客观必然性(从我国国情出发)。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含义和内容 
     包括:  
       ①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含义和原因  
       ② 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 
      3、资源配置的含义和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4.市场经济的含义及其与计划经济的区别 
      5.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和构成要素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 
      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② 现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所有制关系和产权制度 
     1.所有制关系和所有制形式 
     ①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实质和内容及其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关系 
     ② 生产资料所有制与财产所有权的关系 
     ③ 生产资料所有制或财产所有权的基本形式 
     ④ 公有制的基本形式和实现形式 
     ⑤ 混合所有制的性质和特征 
     2.市场经济和现代产权制度 
     ① 产权的含义,内容和特征 
     ② 现代产权制度的含义和特征 
     ③ 产权制度的作用

     三、内容讲解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多次提出;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十三大,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它明确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表明了我国现阶段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表明我国实现的社会主义还不成熟、不完善,亦即正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具体指从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即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确立开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多选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我国具有特殊的含义(    )。 
     A.表明了我国现阶段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B.明确了我国正处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过渡时期 
     C.说明我国实现的社会主义还不成熟、不完善 
     D.说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还未基本建立  
     答案:AC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发展过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非公有制经济是必要补充;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理解要点: 
     ① 以公有制为主体,不等于以国有经济为主体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为主体,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②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发展;改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和监管。

     (二)资源配置方式与市场经济 
     1、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 
     资源配置概念属于微观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资源稀缺性决定了资源配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方式为计划配置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含义,二者的区分在于以哪种资源配置方式为基础性方式。市场经济是以市场配置方式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 
     2、市场经济的―般规定性和构成要素 
     一般规定性,主要表现在4方面:一切经济活动都被直接或间接按地纳入市场关系之中;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在一整套法律法规体系的约束下进行的
市场经济的存在和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4个条件,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构成要素:规范的市场主体;完善的市场体系;规范的市场运行规则;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例题:多选.市场经济的―般特征是(    )。 
       A.一切经济活动都被直接或间接按地纳入市场关系之中 
       B.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C.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D.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在一整套法律法规体系的约束下进行的 
       E.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答案:ABCD

     (三) 收入分配的过程与收入分配的调控 
     1、 政府在收入分配过程中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收入的分配过程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在微观领域中进行,在市场上实现。初次分配的收入一般都表现为利息、利润、地租或租金及工资或薪金。 
     实际上,前三项是由生产要素带来的收入(资本带来利息或利润、土地房屋等带来租金),工资或薪金则是劳动带来的收入。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两种基本的收入分配方式。在微观分配领域,个人收入分配也以这两种方式为主。 
  
     国家或政府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应主要在宏观领域进行。国家不应该过多干预微观领域的分配,因为微观领域中的主要分配方式――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都需要通过市场来定价,这是市场可以做好的事情,政府干预则可能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扭曲从而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 
  
     例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对个人收入的调节应集中在 (    )。 
     A.微观领域   B.宏观领域   C.物质生产领域   D.非物质生产领域 
     答案:B 
  
     2、个人收入分配的调控方式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含义 
     调控方式:国家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方式;社会团体或集体组织通过接受个人捐赠或个人缴纳,再以某种方式分配给个人的形式。 
     含义:经过再分配或调节以后的个人收入就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一般包括消费和储蓄,对生产者还包含投资在内。 
  
     3、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内容 
  
     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的一种收入分配方式。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物质条件是相对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原因是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差别的存在以及劳动的谋生性质。 
     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实现特点:按劳分配通常表现为按劳动贡献分配,并采取了货币化的分配形式;实施按劳分配的主体不是国家,而是企业,只在公有制经济中的企业范围内实现,收入多少要受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这些特点决定了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的平等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而只能在一个公有制企业范围内实现。 
  
     例题:多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具有如下性质和特点(    )。 
     A.它通常表现为按劳动贡献分配,并采取了货币化的分配形式 
     B.实施按劳分配的主体不是国家,而是企业 
     C.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而是在私有制、公有制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内部实现的 
     D 按劳分配从根本上否定了一部分人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占有他人剩余劳动的可能性。  
     答案:ABD 
  
     4、按生产要素分配及其他分配方式的含义和方式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资本、土地、劳动等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进行分配。它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有效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它是以承认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和产权界定清晰为前提的。 
     按个人资产进行分配、按需分配、福利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 
     居民收入来源和收入形式的多样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必要前提,但也是导致个人收入出现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原因。 
  
     5、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效率和公平是社会追求的两大目标,效率高低关系着一国的经济增长,社会公平与否关系着社会的稳定。 
     效率:指对资源利用的有效性,从宏观层次上看,是指资源配置的效率,即经济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分配、社会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一种状态;从微观上看,是指经济活动的效率,包括劳动生产率和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公平:包含三方面内容,1、机会公平;2、收入分配的规则公平;3、收入分配的结果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是分配结果公平的基础。 
  
     基尼系数和洛仑茨曲线 

     如图,OCE线即为洛仑茨曲线,它越靠近直线OAE,所表示的不平等程度越低;越靠近折线ODE,所表示的不平等程度越高。 
     基尼系数G = M / (M+N)。其中,M表示阴影OAEC面积,N表示OCED面积。基尼系数值越小,即阴影面积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平等;基尼系数越接近1,即阴影面积越大,表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越大。 
  
     6、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原则的意义和内容 
     总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的总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意义: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持社会稳定。这是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总原则,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所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内容: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分配环节和不同的分配机制下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一般来说,在微观分配领域和初次分配中应更强调效率,在宏观领域和再分配过程中应更注重公平;还必须提供相应的机制和制度保证。 
  
     例题:单选 
     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总原则是(   )。 
     A.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B.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 在最大限度上实现收入平等和机会平等     
     D.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  
     答案:A

经济师备考资料全部免费下载

  • 考试大纲
  • 备考计划   
  • 真题答案与解析
  • 易错练习
  • 精讲知识点
  • 考前冲刺提分   
点击领取资料

分享到: 编辑:环球网校

资料下载 精选课程 老师直播 真题练习

经济师资格查询

经济师历年真题下载 更多

经济师每日一练 打卡日历

0
累计打卡
0
打卡人数
去打卡

预计用时3分钟

环球网校移动课堂APP 直播、听课。职达未来!

安卓版

下载

iPhone版

下载

返回顶部